古人修养文案句子图片好句摘抄100句
一、古人修养文案句子图片大全
1、语言是沟通的主要方式,语言是有魔力的,出口伤过的人,可能很久都会记得。
2、▲意则应言而新,手随意运,笔与手会,故意得谐称。唐.张彦远《法书要录》
3、▲每欲书字,喻如下管,稳思审之,方可用笔。笔者心也,墨者手也,书者意也,依此行之,自然妙矣。宋.陈思《秦汉魏四朝用笔法》
4、▲姿之于字,宁失之拙,勿伤于巧;宁失之丑,勿伤于媚。清.王墨仙《书法指南》
5、修行,知行合一,光说不做假把式。
6、但是,他们显然还没有触及到一个更关键的问题:书法创作之中的“心”、“手”、“笔”之间的关系问题。
7、▲盖用笔之难,难在遒劲。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,乃大力人通身是力,倒辄能起。明.董其昌《画禅室随笔》
8、▲字有果敢之力,骨也;有含忍之力,筋也。用骨得骨,故取指实;用筋得筋,故取腕悬。清.刘熙载《艺概》
9、江流天地外,山色有无中。——唐.王维《汉江临泛》
10、当然,修身也要修强健的体魄,身体是革命的本钱,修品德,修智慧,修格局,修技能。不是完全独立的,而是在日常的生活、工作、为人处事中自然而然的成长。
11、▲大要以笔老为贵,少有失误,亦可辉映。所贵乎浓纤间出,血脉相连,筋骨老健,风神洒落,姿态备具,真有真之态度,行有行之态度,草有草之态度,必须博习,可以兼通。宋.姜夔《续书谱》
12、▲奇即连于正之内,正即列于其之中。正而无奇,虽庄严沉实,恒朴厚而少文。奇而弗正,虽雄爽飞妍,多厉而乏雅。明.项穆《书法雅言》
13、▲凡书之时,贵乎沉静,令意在笔前,笔居心后,未作之使,结思成矣。管是将军,故须持重;心是箭锋,箭不欲迟......。唐.韦续《墨薮》
14、▲大山之里麓多直出,然步之,则措足皆曲,若积土为峰峦,虽略具欺起伏之状,而其气皆直。曲直之说至显,而以为愚人不知,则其理正道于书。清.包世臣《艺舟双楫》
15、▲笔格遒劲,亦是浑厚有力,非出筋露骨,令人见面刺目。清.华琳《南宗诀秘》
16、▲凡作书,无论何体,必须筋骨血肉备具,筋者锋之所为,骨者毫之所为,血者水之所为,肉者墨之所为,锋为笔之情,水为墨之髓。清.包世臣《安吴论书》
17、▲字有骨肉筋血,以气充之。书之六局,以气为主。清.包世臣《安吴论书》
18、修言不仅仅是说话,网络的聊天、发表观点也一样,你的语言观点,发的内容就是你的名片。如果,把现实生活中的不愉快,转化成“网络暴力”,乱喷、恶喷,一时的愉悦绝对不是真正的快乐。
19、▲字之体势,一笔而成,偶有不连,而血脉不断,及其连者,气候通其隔行。唐.张怀灌《书断》
20、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——宋.苏轼《题西林壁》
二、古人修养文案句子图片高清
1、▲北朝人书,落笔峻而结体壮和,行墨涩而取势排宕,万毫齐力故能峻,五指齐力故能涩。清.包世臣《艺舟双楫》
2、表示一种臣服的态度。说道臣服,臣服于谁呢?当然是臣服于天了。古人很早就有敬天的传统,由于常人无法和天交流,就需要找个天的代言人,就是天子,就是皇上。古人把手举起来抱拳或作揖就含有顺便表示对天,对天子十分尊敬,见个面人都需要让天或者天子知道,作个见证的意思。
3、▲今吾临古人之书,殊不学其形势,惟在求其骨力,而形势自生耳。吾之所为,皆先作意,是以果能成也。唐.李世民《笔法诀》
4、江作青罗带,山如碧玉簪。——唐.韩愈《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》
5、▲凡落笔结字,上皆覆下,下以承上,使其形势递相映带,无使势背。东汉.蔡邕《九势》
6、▲凡人物之生也,必柔而润,其死也,必硬而燥,草木亦然。柔润则肥瘦皆圆,硬燥则长短皆扁。是故曲直在性情,而达于形质。圆扁在形质,而本于性情。清.包世臣《安吴论书》
7、▲唐太宗曰:吾少时观阵,即知强弱。今临古人书,不学其形势,惟求其骨力,及得其骨力,而形势自生耳。清.梁章钜《学字》
8、▲学书如学拳。学拳者身法,步法,手法,扭筋对骨,出手起脚,必极筋所能至。使之内气通而外劲出,予所以谓临摹古贴,笔画地步,必比古贴长过半,乃能尽▲其势而转其意者也。至学拳已成,真气氧足,其骨节节可转,其筋条条皆直,虽对强敌,可以一指之于分寸之间若无事者。书家自运之道,亦如是矣。清.包世臣《安吴论书》
9、▲夫得射法者,箭乃端而远,用近则中物而深入,为势有馀矣;不得法者,箭乃掉而近,物且不中,入固不深,为势已尽矣。唐.张怀灌《六体书论》
10、▲迟以取妍,速以取劲,先必能速,然后为迟。若素不能素,而专事迟,则无神气;若专事速,又多失势。宋.姜夔《续书谱》
11、青山遮不住,毕竟东流去。——宋.辛弃疾《菩萨蛮。书江西造口壁》
12、▲学书之法,在乎一心,心能转腕,手能转笔。手不主运而以腕运,腕虽主运而以心远。清.宋曹《书法约言》
13、▲徘徊俯仰,容与风流。刚则铁画,媚若银钩,丽则倚糜而清遒。唐.欧阳询《用笔论》
14、如何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内涵?这个问题很复杂,我认为可以从心态、意志、实践、眼界等各个方面努力。
15、▲放纵宜存气力,势笔取势。东晋.王羲之《笔书论十二章》
16、▲夫欲书者,先于研墨,凝神静思,预想字形大小偃仰,平直振动,令筋脉相连,意在笔前,然后作字。晋.王羲之《题卫夫人笔阵图后》
17、▲作字须有操纵。起笔处,极意纵去;回转处,竭力腾挪。自然结构稳惬,所谓百丈游丝在掌中也。清.朱和羹《临池心解》
18、▲凡作字,一笔才落,便当思第二三笔如何救应,如何结裹,“书法”所谓意在笔先,文向思后是也。唐。欧阳修《三十六法》
19、众人拾柴火焰高,我是东北总叨叨。
20、▲疾若惊蛇之失道,迟若渌水之徘徊。缓则鸦行,急则鹊厉,抽如雉啄,点如兔掷。萧衍《草书诀》
三、古人修养文案句子图片素材
1、▲作书须以整暇出之,若勿忙行笔,则摺搭无起讫,往来无含蓄,如治乱丝而紊之矣。清.朱和羹《临池心解》
2、▲澄心定志,博习专研,字之全形,宛尔在目,笔之妙用,悠焉忘思,自然腕能从臂,指能从心,潇洒神飞,徘徊翰逸。明.项穆《书法雅言》书法的《取势》
3、▲故学书必先作气,立志高迈,勇猛精进。清.朱履贞《书法捷要》
4、▲骨即存矣,而遒润加之。唐.孙过庭《书谱》
5、▲盖谓大字则欲如小书之详细曲折,小字则欲具大字之体格气势也。南宋.陈栖《负暄野录》
6、▲设乃一向规矩,随其工拙,以追肥瘦之体,疏密齐平之状,过乃戒之于速,留乃畏之于迟,进退生疑,减否不决,运用迷于笔前,震动惑于手下,若此速造玄微,未之有也。唐.张怀灌《玉堂禁经》
7、▲执笔有七种:有心急而执笔缓者,有心缓而执笔急者;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,心手不齐。心手不齐,意后笔前者败;若执笔远而急,意前笔后者胜。晋.卫夫人《笔阵图》
8、内在的自我成长,是修心,外在的修为作为,是做事。
9、青山看不厌,流水趣何长。——唐.钱起《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》
10、▲澄神静虑,端己正容,秉笔思生,临池志逸。虚拳直腕,指齐掌空,意在笔前。唐.欧阳修《三十六法》
11、▲先仪骨体,复尽精神,有肤有血,有力有筋......。丝来线去,脉络分明。《书学详说》
12、▲以正为奇,故无奇不法;以收为纵,故无纵不擒;以虚为实,故断处皆连;以背为向,故连处皆断。学至解得连处皆断,正正奇奇,无妙不臻矣。能用拙,乃得巧;能用柔,乃得刚。清.王澍《论书剩语》
13、▲书必有神,气,骨,血,肉,五者阕一,不成为书也。北宋.苏轼《论书》
14、▲初学之际,宜先筋骨,筋骨不立,肉何所附。唐.徐浩《论书》
15、▲作字贵有姿,尤贵有势。有姿则能醒人眼目,有势则能摄人心神。否则味同嚼蜡矣。譬如美人有色无姿,则不能动人。清.王墨仙《书法指南》
16、▲谨守者,拘敛杂怀;纵逸者,度越典则;速劲者,惊急无蕴;迟重者,怯郁不飞;简峻者,挺掘鲜遒;严密者,紧实寡逸;温润者,妍媚少节;标显者,雕绘太苛;雄伟者,固槐容夷;婉畅者,又渐端厚;庄质者,盖嫌鲁朴;流丽者,复过浮华;驾动者,似欠精深;纤茂者,尚多散缓;爽健者,涉兹剽勇;稳熟者,缺彼新奇。明.项穆《书法雅言》书法的《筋骨》
17、▲盖有骨必有肉,有实必有虚。否则峥嵘而近于险恶,无缥缈空灵之势矣。清.盛大士《溪山卧浮录》
18、《慈恩寺圣教序》。凡二石,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。前石为序,全称《大唐三藏圣教序》,唐太宗李世民撰文,褚遂良书,18行,行42字。后石为记,全称《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》,唐高宗李治撰文,褚遂良书,20行,行40字,文右行。
19、在日常生活中,嫉妒心、厌恶心太多,只会徒增烦恼,不是不放过别人,是不放过自己。多一些宽容心、感恩心,幸福感会提升很多,人也会快乐许多。日常生活、工作中,无论和家人、朋友,还是和单位同事,难免会有摩擦;针锋相对,只会两败俱输,退一步,不是软弱,是智慧。退一步海阔天空嘛。
20、▲平者,稳重也。侧者,取势也。清.冯武《书法正传》
四、古人有修养的例子
1、▲风神者,骨中带肉也。老劲者,肉中带骨也。有志临池者,当以慧眼区别之。清.朱和羹《临池心解》
2、说道古人打招呼为什么抱拳或作揖,总叨叨猜想主要是有以下理由:
3、▲瘦而露骨,肥而露肉,不以为佳;瘦不露骨,肥不露肉,乃为上也。明.项穆《书法雅言》
4、▲敏思藏于胸中,巧态发于毫锬。南朝.瘐肩吾《书品》
5、在欧书或虞书之中,我们都找不到明显的运笔的痕迹。但是褚遂良却不同,他不掩饰用笔的痕迹,甚至乐于强调这种痕迹,以表现他所倾心的活泼节奏,一起一伏,一提一按,造成一种韵律,异常明快。像孙过庭《书谱》中要求的“一画之间,变起伏于锋杪;一点之内,殊衂挫于毫芒”,在褚遂良的书法之中,体现得是最为彻底的。
6、▲书之要,统于“骨气”二字。骨气而曰洞达者,中透为洞,边透为达。洞达则自之疏密肥瘦皆善,否则皆病。
7、▲用笔在乎虚掌而实指,缓衄而急送,意在笔前,字居笔后,其势如舞凤翔鸾,则其妙也。李华《二字诀》
8、▲书若人然,须备筋骨血肉,血浓骨老,筋藏肉莹,加之姿态奇逸,可谓美矣。近代.康有为《广艺舟双楫》
9、▲书家贵下笔老重,所以救轻蘼之病也。然一味苍辣,又是因药发病,要使秀处如铁,嫩处如金,方为用笔之妙。清.吴德旋《初月楼论书随笔》
10、▲擒纵二字,是书家要诀。有擒纵,方有节制,有生杀,用笔乃醒;醒则骨节灵通,自无僵卧纸上之病。清.周星莲《临池管见》
11、▲写字要有气。气须从熟得来,有气则自有势。大小长短,高下欹整,随笔所至,自然贯注,成一片段。却著不得丝毫摆布,熟后自知。清.梁同书《频罗庵论书》
12、▲世人但以怒张为筋骨,不知不怒张自有筋骨焉。北宋.米芾《海岳明言》
13、▲鹰隼之彩而翰飞戾天者,骨劲而气猛也;虺翟备色而翱翱百步者,肉丰而力沉也。若藻曜而高翔,书之凤凰矣。宋.朱文长《续书断》
14、▲徐公曰:夫欲书先当想,看所书一纸之中是何词句,言语多少,及纸色目,相称以何等书令与书体相合,或真或行或草,与纸相当。然意在笔前,笔居心后,皆须存用笔法,想有难书之字,预于心中布置,然后下笔,自然容与徘徊,意态雄逸,不得临时无法任笔所成,则非谓能解也。唐.韩方明《授笔要说》
15、▲作者一法,观者两法。左右牝牡,固是精神中事,然尚有形势可言。气满,则离形势而专说精神,故有左右牝牡皆相得而气尚不满者,气满则左右牝牡自无不相得者矣。清.包世臣《艺舟双楫》
16、▲书有筋骨血肉,前人论之备矣,抑更有说焉?盖分而为四,合则一焉。分而言之,则筋出臂腕,臂腕须旋,旋则筋生;骨出于指,指尖不实,则骨骼难成;血为水墨,水墨须调;肉是笔毫,笔虚圆健。血能华色,内则姿态出焉;然血肉生于筋骨,筋骨不立,则血肉不能自荣。故书以筋骨为先。清.朱履贞《学书捷要》
17、▲骨丰肉润,入妙通灵。清.冯武《书法正传》
18、▲观其笔势生熟,姿态端妍,概可变矣。明.项穆《书法雅言》
19、▲质直者,则径挺不遒,刚很者,又掘强无润;矜敛者,过于剽迫;狐疑者,溺于滞涩;迟重者,终于拙钝;轻锁者,染于俗吏。唐.孙过庭《书谱》
20、▲身者,元帅也。心者,军师也。手者,副将也。指者,士卒也。明.项穆《书法雅言》
五、古代修养名句大全
1、▲使尽气力,至于沉尽入骨,笔乃能和。和则不刚不柔,变化斯出。故知和者,沉劲之至,非纵逸之谓。清.王淑《论书滕语》
2、▲故其始学得其粗,未得其精;太缓者滞而无筋,太急者病而无骨;损毫侧管,则饨慢而多肉;竖笔直锋,则干枯而露骨。清.冯武《指意》
3、▲善笔力者多骨,不善笔力者多肉;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,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;多力丰筋者圣,无力无筋者病。晋.卫烁《笔阵图》
4、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。——唐.李白《蜀道难》
5、▲夫斫戈之法,落竿峨峨,如长松之椅溪谷,似欲倒也,复似百钧之弩初张。处其戈意,妙理难穷。放似弓张箭发,收似虎斗龙跃,直如临谷之劲松,曲类悬钩之钓水。东晋.王羲之《笔书论十二章》
6、▲凡起句当如爆竹,骤响易彻;结句当如撞钟,清音有余。谢秦《四溟诗话》
7、积口德,不是为别人,是为自己。
8、礼仪需要。见面抱拳或作揖类似于今天的敬礼,表示对于见面对方的一种尊敬。试想如果见到自己的头头,手还放再兜里,和头头说话,显然就是不够重视,是一种失礼的表现,没准回去就得被炒鱿鱼了。
9、▲古人书有定法,随字形大小为势。清.包世臣《艺舟双楫》
10、▲人知直画之力尽,而不知游丝之力更坚利多锋。清.笪重光《书筏》
11、▲论书者曰苍,雄,秀,余谓更当益一“深”字。凡苍而涉于老秃,雄而失于粗疏,秀而入于轻靡者,不深故也。清.刘熙载《艺概》
12、▲书虽重法,然意乃法之所授命也。清.刘熙载《艺概》
13、▲未书之前,定志以帅其气,将书之际,氧气以充其志。明.项穆《书法雅言》
14、这话可能一直在激励着褚遂良。
15、“若轮扁斫轮,不徐不疾,得之于心,而应之于手,口所不能言也。拂掠轻重,若浮云蔽于晴天;波撇勾截,如微风摇于碧海。气如奔马,亦如朵钩。变化出乎心,而妙用应乎手。然则体约八分,势同章草,而各有趣,无间巨细,皆有虚散。”这是一种多么抒情、多么轻灵的风格!“体约八分”,便就是含有浓厚的隶书的笔意,“皆有虚散”,晚年的褚遂良,不正是就这样地由质实而走向虚散么?
16、书法的《笔意》
17、▲以筋骨立形,以神情润色。唐张怀灌《文字论》
18、▲夫运者,先运其心,次运其身,运一身之力,尽归臂腕,坚如屈铁,注全力于指尖。清.朱履贞《学书捷要》
19、▲气韵生动与烟润不同。世人妄指烟润遂为生动,何相谬之甚也!盖气者,有笔气,有伯气,有色气,俱谓之气;而又有气势,有气度有气机,此间即谓之气韵,而生动处又非韵之可代矣,当其下笔风雨快,笔所未到气已吞。宋.苏轼
20、两岸青山相对出,孤帆一片日边来。——唐.李白《望天门山》
- 上一篇:功夫打拳文案句子100句
- 下一篇:文案喝酒幽默句子优选汇总100句